expos

« 我即梦境,我即灵感 »–超现实主义画家维克多布罗纳回顾展

          由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画家维克多・布罗纳 (Victor Brauner) 的回顾展从2020年9月18日一直展出至2021年1月10日,博物馆将通过一系列的绘画和雕塑为我们系统的回顾这位画家的职业生涯。这是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自1972年以来艺术家的首次个人回顾展,带领我们认识并深入了解这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早期到晚年的一系列创作。           维克多・布罗纳于1903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在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首都布加勒斯特。1925年开始他定居巴黎并在1933年加入超现实主义团体直到1948年。定居巴黎后,他和巴黎的先锋派画家们相熟并在这个时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自幼时就对神秘主义感兴趣,醉心于一个深奥的宇宙世界并且认同有先见之明的思想。画家的艺术生涯和当时欧洲的时代背景是紧密关联的,1938年他的左眼意外丧失和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让他确信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他自认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明了一种语言,不是为了展示客观世界,而是那些看不见的原始力量。           本次展览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一层举办,画家的职业生涯被划分为7个阶段 :  在罗马尼亚的青春时期 (1920-1925) ; 巴黎 :与超现实主义世界的相遇(1925-1932)  ; 超现实主义探险 (1933-1939) ; 战争的黑色边界 (1939-1945) ; 有关孔格洛罗斯 […]

expos

袁旃,画由心生

二月早春由蓬皮杜艺术中心带来的艺术家袁旃(Yuan Jai)的首次法国个人展览于二月五号开幕,展至四月二十七号。本次展览为我们呈现了袁旃11副独特的作品。 袁旃于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的一个书香家庭,中国书画艺术和文化是袁旃小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58年开始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国画专业,师从溥心畬和黄君璧等大师,为中国画绘画技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她前往欧洲深造,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考古学和美术史系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皇家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保存和保存的博士研究。返台后加入台北故宫博物院修复科。她在那里建立了技术办公室,这是第一个致力于台湾文物保护的博物馆部门,传授她在国外的知识经验,并将与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的杰作结合起来。 袁旃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服务长达三十余年,直到四十岁才恢复绘画创作。自八十年代末再次拿起画笔以来,艺术家主要进行以水墨纸本和重彩工笔绢本为主的创作。 袁旃大量运用了古代绘画和青铜器的元素和中国古代文字,如瓷器,古代家具,花纹图样,佛教文字等让她的作品呈现了一种拼贴画的效果。包罗万象,赋予作品天真烂漫饶有童趣的氛围。东西方的艺术传统是袁旃重要的灵感来源,虽然袁旃以中国画传统作为基础,但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寻求中国画新的表达方式。在自画像《我七十岁了》里,袁旃呈现了和五岁的自己一样动作的小女孩,头上长了一棵小树,看着前方似乎正在思考。  她专注于色彩的研究,探索了中国绘画题材和色彩的多种可能性,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画的潜力。袁旃说:“我就是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以绢代纸,只因绢丝更能承受颜色的重量。她说 :“我不要再去重读前人已经走过几百年的老路。”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有作网络参考

expos

埃德加·德加: 歌剧院主题画展览

本次展览是首个专门研究德加歌剧院主题作品的展览, 由奥赛博物馆和华盛顿美术馆联合举办,呈现德加对芭蕾舞台艺术的探索和试验。 在今天看来,关于芭蕾舞女和戏剧舞台的画作已然成为了德加的代表作,在此之前, 年轻的德加进行了一系列的古典画作的临摩亦包括各种人体素描。这一系列的临摹构成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从这些临摹的画作体现出德加对人体构造和肌肉以及人物丰富的表情观察。这些包括Andrea Mantagna和拉斐尔等大师的模仿构成了日后德加对他笔下芭蕾舞女进行描绘的基础。 成长于富裕家庭的德加,从小在艺术氛围中长大,他的父亲在1860年代带他出入古典音乐沙龙。德加于六十年代末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音乐家或艺术爱好者的肖像,这是展览的第二部分,也是德加首次收获大众间的成功。肖像人物包括他的妹妹歌手 Marguerite 和钢琴家 Blanche Camus。同时德加的视角开始集中于剧场的乐队席,例如画作Les Musiciens (音乐家们), 舞台边缘将画面一分为二,台下是乐队席,台上是正在表演的芭蕾舞者, 一半真实一半梦幻。对于德加来说歌剧院是一个融合音乐,舞蹈,表演和社交的世界,所以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演出,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Eugénie Fiocre 的肖像是德加第一张关于舞台的画作, 藏在马蹄间的芭蕾舞鞋暗示我们这是戏剧舞台而不是真实场景。 歌剧院对于德加来说是他画作的主要背景场所,两间位于巴黎的歌剧院是他常去的地方。一家位于Le Peletier大街,于1873年毁于火灾,尽管后来德加成为加尼叶剧院的常客,他的作品还是能看到第一间歌剧院的影子,或许是怀念,或许是德加不喜欢加尼叶剧院的建筑风格。在展览大厅里能够看到一个巨大的关于加尼叶剧院的模型,是一座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由法国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所设计,被认为是新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之一。 在第一次表现歌剧院舞台获得成功后,从1870年代起,德加的视线开始转移向幕后那些上舞蹈课的舞女们,这些年纪小小的芭蕾舞女被称之为 <小老鼠>, 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这些呈现芭蕾舞蹈课上的舞女们, 每人人物动作与表情都不相同, 赋予画面一种动态感, 德加描绘的这些舞女们不仅仅是台上的优雅而是台下各种更为真实丰富的一系列活动 : 休息,窃窃私语,整理足尖鞋,练习等等。这些舞女们从不看镜头,德加仿佛一名角落的观察者, 呈现出这些女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呈现舞台表演的德加,画作更加戏剧化,背景也变成了森林,大海等自然场景,或者说从画作来看我们无法分辨这到底是自然场景还是舞台。舞女们肢体纤长,她们的脸庞和表情被德加一笔带过。到后期,由于视力渐渐衰弱,德加的用色变得更加大胆,通常是一个颜色主导整幅画作,明暗对比强烈,也不像以前的画作追求透视效果。 德加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他眼中的芭蕾舞女,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4岁的小舞者也呈现在本次展览中,小女孩眼睛轻轻闭上,双手伸向背后,穿着真实材料的蓬蓬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歌剧院主题的画作是德加一生的主题,他没有局限与某一个单一视角或者是某个表现方式,不停的探索,德加自己也说过没有个歌剧院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痛苦。